从京西山区的中共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经典传唱红色土地,给予这里的人民无穷的养分和蓬勃向上的力量;从绿色生态发展到高端产业集聚,北京老
从京西山区的中共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经典传唱红色土地,给予这里的人民无穷的养分和蓬勃向上的力量;从绿色生态发展到高端产业集聚,北京老区人民正不断擦亮红色名片昂首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6月5日《走进老区看新貌》聚焦首都走进北京太行革命老区 见证老区时代新貌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革命传统1943年,在北京房山霞云岭乡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这里唱响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战如今,这里建起了纪念馆以多媒体形式呈现200多首红色歌曲以歌颂史,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通过歌声传递信仰的力量1932年,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诞生了京西山区首个中共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如今,田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厚重的红色资源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走出一条以循环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道路红色马栏在满山苍翠中熠熠生辉走进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时光仿佛流转到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而如今的马栏村已然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深处北京昌平山区的狼儿峪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红色古村落早在1924年,党的革命火种初燃平西大地狼儿峪村就有一批仁人志士投身红色熔炉抗战时期,狼儿峪村更是成为红色堡垒村在党的领导下,狼儿峪村民组织自卫战斗用热血谱写了平西革命史册的光辉一页老区人民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以红色文化带动绿色发展开辟出一条独具老区特色的发展之路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的脚步走进深山里的北京老区一起感受老区新貌北京老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但是在大山里依然可以“玩出花样”位于昌平老区的小汤山农业园以“南果北种”的现代智慧农业拉动增收果香四溢中迸发着老区的新活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这唱的就是首都的母亲河——永定河20世纪80年代,永定河北京段出现断流为修复生态,北京向永定河实施生态补水断流近30年的永定河北京段再次流动起来一幅美丽灵动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两山理论”不仅扎根在老区人民的意识里更体现在老区人民的行动中有着千年采矿史的门头沟关停了一座座矿山依托闲置矿区和门大线铁路工业遗址等资源打造“一线四矿”京西产业复兴龙头项目带动区域转型发展百里永定河再泛清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平区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林木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7.18%和48.68%这筑起了首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房山区的十渡是山奇水秀的自然风景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北方罕见峰峦叠翠中的马安村曾是十渡的抗日模范村利用“三乡联动”等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马安村修复了10余处抗战遗址遗迹发展红色旅游业,“一红一绿”交织成画“推窗能见绿、出门即是景、三季可赏花”这是北京“两山理论”落地的生动写照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的不断推进让一处处砂石坑也能实现“华丽变身”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的镜头 一睹为快老区人民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着绿水青山全力践行“两山理论” 走出绿色发展之路近些年,依托老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不少人返乡创业,办起了民宿采煤村变身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特色村高端产业集聚 老区转型新貌绿水青山,是老区人民经历阵痛换来的成果北京市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理念不断培育壮大革命老区绿色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步清晰昌平区以未来科学城带动加快打造医药健康、先进能源、智能制造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房山区立足加快构建高品质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门头沟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传统资源型产业全面退出文化旅游、科创智能等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的镜头了解老区高端制造产业随着老区产业的持续发展吸引了一批批高端人才到这里创业奋斗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氢能大巴承担50%的公共运力充氢10分钟,可以稳定行驶600公里国产氢能大巴实现“零排放”和“零故障”它们就来自老区昌平的未来科学城研发团队从零起步完成了从基础材料到关键技术的完全自主短短5年,就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这些年来,老区的点滴变化还是老区人民自己感受得最真切我们来听听乡亲们眼中的老区新面貌追寻红色足迹,不忘百年初心铭记老区历史,传承老区精神北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总台记者 王小节 朱世松 翟壮 王丰 许梦哲 张景 罗子瑛 何畅 纪乐乐 危家煦 汤健 殷雪丹 蓝天 郑新宇 魏娜 陈宝善 袁成刚 刘雪楠 任生圆 于晶晶 胡亚利 杨凯 邓煜洲 尹一男 付海亮 张福德)责编:张靖雯